一大早,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仙陽鎮陽墩村,鄉村道專管員黃慶文就開始了一天的路況巡查。經過統一招聘、崗前培訓,他成為一名鄉村道專管員,負責約23.2公里農村公路的日常管理、巡查等工作。
時間的指針回撥到1983年,同村村民孫業凱一定想不到,他曾經作為“包工頭”承包養護的那條盤山公路,現在每天都有專管員巡查。
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,在蜿蜒山脈中暢通農村公路,成為農村發展的關鍵。改革開放40年來,福建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,引進“路長”“道路養護員”,提升農村公路管理市場化、專業化、標準化水平,為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、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更好的交通運輸服務保障。
農民承包養路成了新聞人物
1975年,仙陽鎮修通了一條24公里長的盤山公路。路修好了,卻因為沒有專人養護,路況越來越差,6年無法正常通車。鎮里采用投標方式,與孫業凱簽訂承包合同,由他個人承包養護。合同確定了公路線路和里程、養護質量標準、養護經費,并組織月檢季評。好路率達70分以上時,養路經費按季兌現。
當年承包該段公路養護后,孫業凱除本身參加勞動外,還雇請了三名固定工,忙時雇些臨時工,一天規定干八小時,固定工日薪三元,臨時工日薪一元四角,并發毛巾、草帽、飲料等勞保用品。
孫業凱沒想到,鄉鎮公路養護實行個人承包還真是個好辦法,一條修建后近6年無法正常通車的鄉村公路, 變為四季暢通的好路。他更沒想到,自己還因此成了新聞人物,上了1984年11月7日的《中國交通報》。
上世紀九十年代末,福建開始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。到2005年,福建全省共建成農村公路10700公里。農村公路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,如何保護這個碩果?
2008年,福建省政府出臺《福建省農村公路管理辦法》,確立“縣道縣管、鄉道鄉管、村道村管”分級責任體系,以及“國家扶持引導、政府主體投資、群眾捐資投勞”的資金渠道??h政府成為管養責任主體,使管養行為上升到政府行為。
有了行政法規的支持,省、市、縣、鄉、村五級齊心協力,完善制度、設立機構、充實力量、保障資金,到2012年,福建省8萬多公里農村公路有人管、有錢養。一些地方還因地制宜、創新措施,采取了多元化的生產組織方式。例如,惠安縣、廈門市翔安區等面向社會公開競標承包農村公路養護;莆田市涵江區采取村推鎮聘的方式,招聘養護員144人,分片承包養護……
2014年,福建省政府印發《關于促進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全面協調發展的若干意見》,鼓勵社會力量組建養護企業,推動管養專業化。目前,福建共有9.2萬公里農村公路,點多、線長、面廣,如何有效保障公路安全整潔暢通?今年起,福建全面推行路長制。如今,福建縣、鄉、村三級路長體系已經建立,全省鄉村道專管員全部招募完成,80個縣(市、區)共新招聘1960人,并完成專管員培訓上崗,加速暢安潔優農村公路建設。
農村公路上保險
福建臺風、暴雨等自然災害多發,常造成農村公路嚴重損毀。2017年6月1日至2日,三明市泰寧縣大龍鄉遭遇多場短時強降雨,多條農村公路塌方嚴重,部分路段路基被掏空、涵洞被沖毀。6月3日,相關財險企業勘查人員就到現場勘查情況,確定理賠金額。20天后,鄉養護站站長廖義生就代表大龍鄉領到了35488元的理賠款。“這對幫助我們修復災毀公路,可以說是‘雪中送炭’。”廖義生說。
而在此之前,福建農村公路災毀修復資金需臨時向財政申請,且可籌措資金有限。尤其是重大災害發生后,受災地區往往無法及時籌措到修復資金,早期建設的農村公路常常“通而不暢”。
2016年,福建在全國率先引入災毀保險政府購買服務,構建起“省級主導、地方參保”的農村公路災毀修復機制,拓寬農村公路災毀資金籌措渠道,為農村公路系上一條“保險繩”。2017年,福建全省72個縣、8.3萬公里農村公路參保,占總里程的八成以上,有效發揮了保險“以豐補欠”作用。
而針對農村公路養護“小而散”、效率不高、地方管理技術人員不足等問題,福建推出養護、災毀重建、建設改造等“工程包”,將零星工程統一打包給中標養護企業實施,努力補齊建養效率短板。
路域面貌常養長新,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能。
掃一掃
獲取詳細產品資訊
直接添加微信號
glyh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