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正文摘自:中國公路機械網)
除了“河長”、“湖長”,中國近年又新添了一個“官銜”——“路長”。
“路長”主要負責農村道路養護。福建是中國第一個全面實施農村公路路長制的省份。在這里,針對農村公路點多、線長、面廣等特點,縣、鄉鎮、村分設三級路長,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招募鄉村道專管員,保證每條公路有人管、有人養。當地每年還要評選優秀總路長、鄉鎮路長、村路長,將履職情況作為黨政領導綜合評價的一大依據。
“責任到人”提高了福建農村公路養護水平。據官方數據,目前福建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9.2萬公里,建制村通硬化公路率、農村公路列養率、縣級農村公路機構設置率均達到100%。
“要致富,先修路”可謂中國民眾耳熟能詳的俗語之一。這話還應該有后半句:修完路還得護。隨著路況改善給農村帶來大量“真金白銀”,養路、護路越發受到重視。
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曾提出,要通過創新體制、完善政策,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、管好、護好、運營好。在此情況下,各地的探索越來越多。除“路長制”外,吸引村民參與也是個辦法。
中國北方沂蒙山區費城街道辦事處主任潘振合說,為解決養路難題,當地探索實行了“全民養護”模式,引導受益民眾參與養路、護路,改變了過去“政府投、政府養、難管護”的單一方式。
現在,越來越多的村民當起了義務“養路員”,在自家門口壘砌硬路肩;給果樹、莊稼澆水時,先把路邊綠化帶澆一遍。
“路修好以后,村里運力提高了兩三倍。不僅開車更安全,竹子、桃子能更好賣出去,還可以搞旅游,村民人均年收入每年能增長20%”,位于福建深山的龍共村村支書楊國松告訴記者,嘗到甜頭后,村民對養路越發積極。用村路長楊新坤的話說,“只要喊一聲,大家都樂意去路上巡查。”
在福建三明市,官方把部分偏遠農村公路承包給農戶進行養護,既達到了有效養護公路的目的,還增加了農民收入。當地還針對農民特點,專門編制了以圖為主的公路養護標準指南,方便農民理解、操作。
把道路養護交給專業公司也是選項之一。有區縣成立了專門的養護中心和養護公司,對縣道和重點鄉道進行專業化、公司化養護,解決養護人員少、不專業等問題;也有區縣將道路保潔權全部下放鄉鎮,由鄉鎮統一招標進行專業保潔。
道路通,百業興。公路得到全方位養護,給農村帶來了更大發展空間。用山東蒙陰縣扶貧辦主任張廣寶的話說,路好了,農村的生態優勢立刻轉化為產業優勢:果品經銷商來了、電商來了,旅游企業、加工企業也來投資了。“村民有了掙工資的地方。”
有理由期待,今后中國將在養護農村公路上投入更多精力,為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潛力打牢基礎。
掃一掃
獲取詳細產品資訊
直接添加微信號
glyh123